诗笔映初心 实践见真章——读郭惠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结硕果》兼述泾阳龙泉山庄之悟
拜读郭惠民先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结硕果》一文,文中“从浙江安吉到神州大地,绿水青山终成民生福祉”的叙事,让我对这一理念的认知从文字走向具象;而当我站在陕西泾阳龙泉山庄的元宝峰上,望着漫山遍野的万亩人造林,听着当地人讲述刘伟书记近30年“移山平地、种树成林”的故事,更真切触摸到“绿水青山”在黄土高坡上由“愿景”变“实景”的磅礴力量——纸上感悟与实地见闻交融,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再是抽象理论,而是刻在土地上、印在百姓笑脸上的生动实践。
郭惠民先生在文中写道,“浙江安吉、江西婺源先行试点,短短几年山绿了、水清了、百姓富了”,这份“生态变红利”的蜕变,在龙泉山庄有着更厚重的“黄土底色”。30年前,这里或许还是黄土裸露、沟壑纵横的坡地,风过起尘、雨来滑坡是常态;而刘伟书记带着乡亲们,一头扎进这片土地,以“愚公移山”的韧劲开启了改变:镐头挖、推车运,一点点移平陡坡、修整土地;背着苗木上山,在石缝里填土、在坡地上栽树,从几棵、几十棵到成片成林,最终织就了如今万亩人造林的绿色画卷。如今登上元宝峰俯瞰,松柏、侧柏等苗木顺着山势铺展,昔日的黄土沟壑被绿意填满,林间还配套了大数据监测设备——土壤湿度、苗木长势实时可查,精准灌溉、科学养护让这片“人造林”成了“常青林”。这份“30年磨一剑”的坚守,不正是对郭惠民先生文中“举国上下都在努力保护和改善环境”最鲜活的诠释?
更让人动容的是,龙泉山庄的“绿”不仅是生态之绿,更是产业之绿、民生之绿。在刘伟书记的带领下,山庄没有止步于“种树护绿”,而是将生态保护与农业种植、乡村发展深度融合:林下种起了中药材、有机蔬菜,既提升了土地利用率,又让“绿色”产出了“价值”;围绕万亩林海打造生态步道、农耕体验区,让游客既能赏绿吸氧,又能体验田间劳作,昔日的“种粮地”变成了“生态游打卡地”。当地村民说,以前“靠天吃饭”,一年忙到头收成难料;如今守着这片林子,要么在林场务工,要么开起了农家乐,“绿水青山”真的变成了“口袋里的金山银山”。这场景,与郭惠民先生笔下“靠卖风景富了民、强了县”的安吉、婺源如出一辙,只不过在龙泉山庄,这份“红利”更添了几分“人工造绿”的坚韧——它不是天然馈赠的绿水青山,而是用近30年汗水“种”出来的生态成果,是“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最朴实的证明。
读罢郭惠民先生的文章,再回味龙泉山庄的一草一木、一事一人,更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层内涵:它不是一蹴而就的奇迹,而是“久久为功”的坚守;不是“坐等生态上门”,而是“主动造绿富民”。从浙江安吉的竹林摇曳,到陕西泾阳的林海茫茫;从刘伟书记近30年“移山种树”的执着,到山庄“生态+农业+旅游”的多元发展,这一理念正以不同的形态,在神州大地上书写着相同的答案——生态是根基,产业是路径,民生是归宿。正如郭惠民先生所言,“绿水青山是生态文明的标志,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更高层级的文明状态”,而龙泉山庄的那片绿,正是这份“文明”最生动的注脚——它让我们看见,只要心怀信念、脚踏实地,再贫瘠的黄土坡也能绽放绿意,再平凡的乡村也能借着“生态东风”,走出一条“绿富美”的康庄大道。
2025.9.16汇民于陕西泾阳龙泉山庄记
责任编辑:李欢颜
2025-09-17 16:07:33
2025-09-17 16:06:22
2025-09-17 15:36:05
2025-09-17 15:36:05
2025-09-16 10:55:37
新闻动态
公益明星
榜样人物
草根故事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