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杂志社公告 投稿来信

国际华文媒体与记者联盟发起单位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旅游

巧如范金 精比琢玉读秦陇华《十里窑场瓷韵涌动耀州窑》

  是的,此处“巧如范金 精比琢玉”是我从《德应侯碑》那里借来的,且并非要拾人牙慧地继续称颂耀州窑瓷器的巧夺天工,而是用来形容对《十里窑场 瓷韵涌动——耀州窑》这本书的感受的。

  《耀州窑》是“丝路物语”书系中的一册,该系列丛书由西安出版社出版,各册分别聚焦呈现了陕西历史博物馆、法门寺博物馆、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等古丝路上的博物馆或古遗址的基本面貌和风采,旨在“使读者静静地品味和欣赏这些文物,传达出对历史的沉思和感悟,完善自己对文物、丝绸之路和文化的认知。”

  与读前的预设不同,《耀州窑》虽是一部关于耀州窑历史文化的普及性专著,但作者秦陇华对主题、内容的处理却显得既庄重得体、从容不迫,又举重若轻、挥洒自如。这就让整本书读来不沉重、不滞涩、不正襟危坐、不面无表情,读之正像作者自己跳出书页来,面带微笑,以浑厚且略带磁性的声音欢迎你走进耀州窑博物馆,接着,他时而讲述历史,时而展示文物,该滔滔不绝就滔滔不绝,该短暂停顿就短暂停顿。他就那么兀自娓娓道来着,唇齿生香着,只是听着听着,微笑就从他的嘴角转移到了你的脸庞。

  架构起主题来,它科学、严谨。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以时间为经,串接起耀州窑从肇始、兴盛到中心转移直至衰落的曲曲折折的历程;下篇以耀州窑为中心,对其“周边”文化进行了三百六十度的辐射扫描。如此架构,可谓将耀州窑历史文化一网打尽,巨细无遗。

  介绍起知识来,它准确、严密。在作者一板一眼的节奏里,一起一伏的声调里,我们得知,耀州窑的得名是因为同官县宋代时归耀州管辖,且那时的陶瓷汇聚耀州销售;我们得知,1958年成立的陕西省考古所对黄堡镇耀州窑遗址进行了首次考古发掘,1984年,耀州窑遗址清理出3座唐三彩窑炉,使耀州窑成为我国已知的第2处烧制唐三彩的窑场;我们得知,早期我国的瓷器,全部属于青釉系统,瓷器“肤色”取决于胎釉中含铁量的多少;我们得知,黄堡一带的瓷土富含氧化铁,制成的白瓷略带姜黄色,却是烧制青瓷的优质原料;我们还得知,耀州窑可能源自于当时的青瓷主产区浙江,“耀州窑博物馆名誉馆长禚振西先生认为,越窑是耀州窑的‘母亲窑’”。在提及黄堡窑的“五代天青釉应是周世宗的柴窑产品”的新说后,出于科学、负责的态度,作者又发表了一番必要的、堪称严密的感喟,“柴窑之谜,随着耀州窑陆续有力的佐证和论点的浮出,或许一锤定音,万籁俱静;或许继续争论,成为永远的谜团。这种探析研讨,宛如天籁,也正是柴窑散发千年魅力之所在。

  当然,我最想说的,还是这部作品的表述语言。在基本的严谨准确、富于条理、娓娓道来之后,其表述语言还有一些强过许多所谓文学作品的特质。比如其声韵典雅,其节奏婉转,其质地干净利落。不必详加论述,兹举几例抄录于下:

  提到耀州瓷在五代时期的华丽转身时,书中如是说:

  五代时光虽然短暂,耀州瓷却被当时的制瓷大师巧施换骨法,化凡为仙。如果说,唐代耀州瓷散发着豪放不羁的侠气,那么经过点化的五代耀州瓷就透出一股温婉飘逸的仙气。这时的耀州窑上承唐风、下启宋韵,为北宋耀州瓷获取北方青瓷桂冠之殊荣夺得了先机。

  提到青瓷在宋代的盛行时,书中如是说:

  帝王和文人对内在修为的追求,导致整个社会阶层流行参禅悟道之风,追求一种典雅、含蓄、精致和秀逸的人生风格。换个角度来说,唐时三彩的艳丽、黑瓷的深邃、白瓷的光洁,已是过眼云烟,只有纯净的青瓷,才能得到宋人的垂青,他们不喜欢鲜明热辣的形象,一心向往返璞归真的心境,将青瓷化身成自我的信念、理想和高度净化能力。

  提到青瓷在元代从贡瓷走向民间时,书中又如是说:

  彻底走入民间的耀州青瓷,已无釉色晶莹、纹饰精美的锦绣外衣,亦无高雅韵闲的格调、如处子般的光洁静谧。它不再是居于高峰,从与青松为伴的高士,变成了下山涉水,行走谷底,身着麻衣,脚穿草履,朴拙粗犷,且富有豪迈气息的务农壮汉。它隐藏于乡野村闾,现身于集镇闹市,由雅室博古架移位于厨房灶火台,由案几金石丝竹之声换为屋内织布机的“唧唧”声。至此,世上再无享誉中外,居于庙堂之上的刻、印花青瓷。那位“温温如玉也”的青瓷姑娘已飘然而去,化身于蓝天碧云之中,等待人间的再次召唤。

  如此深沉典雅又空灵飘逸的表述,如此明媚干净的语言质地和音韵格调,以及如此长短兼备、参差错落、曲折回环的语言节奏,真是秀色可餐,读之怎能不令人唇齿生香、心旷神怡!

  细究这部作品,细究其架构,其表述,其声韵,说它“巧如范金 精比琢玉”,还有什么可置疑的呢?

  阅读后,我的另一个感受是,《耀州窑》有实力作为党员干部培训教材和广大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教材使用。我们每个人都该捧起它,读一读,通过与耀州窑历史文化的接触、对话,深深感知“世上的万事万物都会变化。唯独人类植入土地的文化基因,不会因时光流逝而萎缩,反而永存如新”。

  作者简介:苏云龙,陕西黄陵人,供职于铜川市群众艺术馆。陕西省作协会员,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铜川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在《陕西日报》《朔方》《百花》等刊物发表作品若干,出版随笔集《失重之年》。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为深入贯彻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切实提升县域大气环境质量,近日,乾县正式印发《大气污染防治履职事项清单》与《大气污染防治配合事项清

2025-10-20 11:17:29

  是的,此处“巧如范金 精比琢玉”是我从《德应侯碑》那里借来的,且并非要拾人牙慧地继续称颂耀州窑瓷器的巧夺天工,而是用来形容对《十里窑场 瓷韵涌动—&md

2025-10-20 10:00:40

中秋风裹着桂香,也裹着旧时光。 我望窗外月亮,像望您陕柴厂的灯亮—— 那灯总到深夜才歇,天不亮您又起身忙, 把自家屋拖净,楼道也擦得亮堂堂。 孩子毛裤您亲手打,针脚

2025-10-17 17:22:02

  国庆节这天,手机突然响了,是好朋友吉浪打来的。他语气轻快地说:“这不是双节到了嘛,我明天准备去西阳镇看望肖总,你去不去?”他话音刚落,我立即应道:“去呀!&rd

2025-10-16 17:21:29

  世人说“人如顽石”,常形容那些顽固不化的人,总觉得石头冷硬无情。可在古城长安的一场秋雨中,我却遇见了一方“追着人来”的泥石——它从1.

2025-10-14 17:00:21

渭北乡村有农谚:“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我离开家乡三十余年,每到农忙总惦念秋播。近日常雨,眼看要过“寒露”,我急着给老家亲友打电话、

2025-10-14 16:55:12

  从儿时踮脚仰望学校操场的国旗,到如今隔窗望见社区广场的旗帜,这面旗始终牵着我与祖国的羁绊;在祖国76岁诞辰这天,我忍不住翻开记忆册页,细数那些与祖国同行的岁月,最近三原

2025-10-11 17:16:48

新闻动态

公益明星

榜样人物

草根故事

热门标签

关于我们

西北建设网是《西北建设》杂志社的新闻门户网站;《西北建设网》是由中国国际出版社主办、西北建设杂志社编印出版、陕西省三秦市政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协办。

版权声明

凡本网站注明“来源:西北建设杂志社-西北建设 ”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交流与合作

合作:029-33567925

热线:029-33567925

传真:029-33567925

  • 官方微信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957-938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谣言和虚假有害信息举报 网络暴力有害信息举报 涉未成年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33567925 举报信箱:xbjs#vip.qq.com 西北建设杂志社客服:029-33567925

关于杂志 关于网站 招聘英才 管理团队 广告合作 章程 标签云 人员查询 网站地图
许可证编号:HK18005866号 @版权所有 西北建设杂志社 HK 6104020200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