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杂志社公告 投稿来信

国际华文媒体与记者联盟发起单位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旅游

朱文杰:音乐的一生~写在王黎明《黎明集》出版之际

  王黎明是我50多年朋友,记得从小学到中学,再到中专,都是一个学校的校友,寒窗十二年,共守同一学校。

  孩提交往时,记得他戴一副眼镜,那年月,能戴得起眼镜,家中该是有点身份的呢。中学我俩同时考进西安市二十七中,他在65级六班,我在65级一班,他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喜欢吹笛子。吹笛是我们学校的传统,出过几位在西安闻名遐迩的笛子手,也叫笛子演奏家。一个叫“面人”,大名梁欣,现为西安音乐学院的教授;一个叫溪坪,姓纪,西安歌舞剧院的作曲,西安市音协副主席。曾为《延安窑洞住上了北京娃》谱曲,轰动一时,也是我们二十七中同级65级七班的。

  当时学校善吹笛者众多,我们一届学生中就有5、6人,而王黎明属其中的佼佼者。记得在放学路上,他们是边走边吹,一路笛声,那种不知愁滋味的快意和潇洒,至今都让人歆羡。

  黎明说起他吹笛子的历史,那还是1961年,他在西安城隍庙买回一支竹笛,没有20分钟,就能吹出当年流行的歌来,他的唢呐也吹得十分棒,他在音乐上显示的天赋,真应了一句话,“有个眼眼都能吹出花儿来”。

  1965年我们同时考入了西安财政会计学校,虽然不是一个班,但学校就200多个人,混得就更熟了。王黎明是当时学校文艺宣传活动的骨干,处于令人瞩目的地位,碰到他们排练,我就是他们身边一个虔诚的聆听者。

  1969年,命运又一次把我们送上了同一艘小船,我和黎明一起被分配到了铜川,又分到了一个系统,和在上学时一样不在一个班(单位)。一生中这样的机缘于我和王黎明来说应该是绝无仅有,神奇得叫人猛一下回不过神来,看来我们是谁也躲不开谁了。

  于是在铜川,黎明“强迫”着我也参加了他领衔的文艺宣传队。上中学时我会吹口琴,还上过舞台为小合唱伴奏。记得当时给我发了把二胡,让我这仅仅会拉一曲《东方红》的门外汉,借助一本《怎样拉二胡》的小册子,用了一个星期猛练,竟然奇迹般的能跟上乐队的节奏,什么音准、音色也达到了基本水平,而绝不是滥竽充数。看来音乐上的这一点天赋,使我成了王黎明的追随者。以后我进了铜川市歌舞团,还当了几年乐队队长呢,让我的人生中有了一段和音乐结缘的经历,仔细想来,是王黎明把我给“逼”上了音乐这条路的。

  在文艺宣传队里,黎明当然是台柱子和权威,他笛子、板胡、唢呐、双簧管什么的样样皆精,周围永远包围着一批“粉丝”。他在音乐上显示出的聪慧、天赋和执著,以及艺术上的造诣,加上为人的宽厚、善良、大气,属于那种可以深交的性情中人。当年,20岁的王黎明已经具备了一种娃娃头式的领袖气质。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和黎明成了无话不说的朋友,“狗皮袜子没反正”的哥们,脾气相近,志趣一致,是我们的基础,当然还有从孩童时代就有的那种默契。同一圈子的“臭味相投”的熟悉,连我们说话的声调、语气,咬字的重音都那么相似。以致在宣传队时经常让人听其声而误其人,有时我在门外咳嗽一声,有人就说:“黎明来了”,可一发现是我,才知道听岔了,他们就感慨:“你俩怎么连咳嗽都一个声?”是呀!谁让我们都是从西安西南城角那一块土地上长大的呢?

  在文艺宣传队期间,我们一同排练,一同下基层巡回演出,同甘共苦,亲密无间,饭票都是合在一起的,包括招待朋友和来探望我们的同学,经常搞得我们一个月中最后几天,都要勒紧裤腰带,厉行节约。虽然我们分手了,后来我干上了文学创作,可这些共同经历,友谊和亲情都让人难以忘怀,时间越久,越是珍贵。黎明是我一生中结交的时间最长的挚友和同学,四、五十年来,我们从未产生过一丝的龃龉和隔阂,很是难得。

  而王黎明的一生,是音乐的一生。从少年时代的自学成才,怀揣一把笛子走过青春,走过沧桑。到七十年代他进入铜川市广播电台,从音乐编辑干起,干到了主管业务的副台长,当选为铜川市文联副主席、铜川市音乐家协会的主席,成为陕西音乐界的一路诸侯,他对音乐的执著,不但让我深为敬佩,而且有了一种仰视的感动。

  2009年是黎明60花甲的耳顺之年,从单位上虽然退了下来,但仍负责着铜川音协的工作。参与着社会上文艺演出、评奖的组织和策划活动,忙得不亦乐乎。而当他把自己有关音乐、评论、随笔等作品,编成了一本书,名《黎明集》,拿给我时,我是真正的被震惊了。接过他倾注了心血,凝聚着智慧的作品集,我竟有了要说上几句话,不吐不快的冲动。

  黎明的作品集中,有他关于音乐创作的随感,让我十分看重。例如《积累,是成功的一把钥匙》《生活创作责任》,记录了他在音乐创作道路上呕心沥血,搜索追求的心得和感悟。他以艺术家的良知,责任感和讴歌美好生活的责无旁贷。下矿井、下基层、体验生活,潜心创作,在艺术追求上嬗变升华。他为少儿舞蹈《打猴》创作的音乐,获得了文化部、广电部等十二家部委的音乐创作奖,他的成功正是因为他找到了一把钥匙,这就是深入生活、长期积累,触发灵感,偶然得之。他的音乐创作也离不开他对从民间艺术和戏曲艺术中汲取营养的重视,他关注铜川群众音乐发展的论文《铜川音乐一枝花——谈铜川民歌的起源与发展》一文,就展示出这一点。他从地方音乐事业发展的高度,来观察和梳理、分析这些民间丰富珍贵的文化遗产,他的真知灼见,对当地的群众音乐工作具有一定深度的指导性。另外,还有大量与广播电台专业相关的评论,例如《浅谈戏曲广播剧》《但愿秦声传万里》《听戏谈戏》《在行风热线中体会“三贴近”》等。纪录了他在广播事业上四十年如一日,挥洒汗水和辛劳耕耘。对工作他是十二万分的敬业,他以其音乐之专长,为铜川广播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

  王黎明的这本作品集中,还以大量篇幅纪录了一批全国以及铜川的音乐人物,有《唱支山歌给党听》的上海音乐家朱践耳,和铜川的传奇人物——矿工诗人姚攸舟。以及这首唱红了几十年的歌曲背后的感人故事,如何从雷锋日记上,朱践耳看到了姚攸舟这首诗,并最终谱曲的曲折过程。还有介绍京剧四大名旦尚小云的儿子,著名京剧艺术家尚长荣,新加坡国立华乐团首席管子演奏家吴晓钟先生等。读来都能给人一种启迪、一种教育,一种审美的愉悦。

  总之,这本作品集纪录了王黎明音乐的一生,虽然还遗漏着他有关音乐创作所取得丰硕成果。但这本作品集已让我们依稀看到了音乐艺术为我们塑造的王黎明。

  是的,音乐的一生,让王黎明摆脱了平庸,给了他高雅、给了他尊严、给了他激情飞扬、也给了他的自然平和,更给了他在通明圣洁的音乐之路上率意前行,义无反顾的那份从容和镇定。

  音乐属于智慧,也属于王黎明。

  附记:今天下午老同学王黎明送来他出版的新书《黎明集》,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前边刊登了我写的一篇相当序言的文章。特此发出,以示庆贺黎明新书《黎明集》出版,並纪念我们几十年风雨同舟的学友情深。

  2011年12月5日

  2025年9月6日转载于西安朱文杰博客

  王黎明,作曲家,1949年出生,陕西西安人。80年代在中国函授音乐学院理论作曲专业和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音乐编辑进修班学习,曾师从李重光、卞祖善、屠冶九等我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和指挥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中华梨园学研究会会员,陕西省音乐家协会理事,社会音乐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民族管弦乐学会理事,陕西省戏剧家协会会员,铜川市文联副主席,铜川市音协主席,原铜川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主任编辑。

  七十年代开始音乐创作,笛子演奏员、乐队指挥。八十年代进入铜川人民广播电台从事广播文艺和新闻编辑、记者及宣传管理工作,期间,担任过多部电视春节晚会、广播剧和大型晚会总导演、导演工作,撰写、编辑、配乐了大量广播电视作品和创作了近150多首音乐作品,其中40多篇(件)音乐创作(演奏)及广播电视作品,分别在全国、省、市获奖励。曾多次担任全国市地广播电台文艺节目和陕西广播文艺节目评委工作,被陕西省文化厅授予"文艺创作突出贡献"荣誉称号,被铜川市委、市政府授予"铜川市先进文艺工作者"和"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称号,并获首届铜川市"星辉文艺贡献奖",其业绩收入"中国文艺家传集""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音乐家名录",和"中国著名编辑记者"等。

  朱文杰:1948年生于西安,中国作协会员、国家一级作家。西安市文史馆馆员、“老西安研究中心”主任,西安市诗书画研究会名誉会长、西北大学中国节庆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西安秦砖汉瓦研究会副会长、西安城墙历史文化研究会研究员、西安饮食股份公司首席文化顾问。

  曾任《陕西百年文艺经典.诗歌卷》主编、《太白诗丛》主编、《诗书画文丛》主编、《大地文化丛书》主编、《西安城墙(文化卷)》主编、《中国名家书画文库》主编。《情系黄土地~陕西知青老照片》主编、《集邮年华》主编、《集邮情怀》主编、《国家名片上的丝绸之路》主编,还担任《名人眼中的碑林》《名人看未央》《名人话未央》《十说碑林》特邀编审。

  出版诗集《哭泉》《灵石》《梦石》《朱文杰诗集》(上下卷);报告文学《老三届采访手记》;散文集《清平乐》《拾穗集》《长安回望》《吉祥陕西》(上、下卷),2019年《记忆老西安》(第一卷上下册),2020年《记忆老西安》(第二卷上下册),2021年《记忆老西安》(第三卷上下册),2022年《记忆老西安》(第四卷上下册),2023年《记忆老西安》(第五卷上下册),《碑林老字号》《长安吉祥说》(四册)。

责任编辑:李欢颜

相关阅读
自隋唐年代以來,咱中華家即遭受日本倭寇不斷的侵略襲擾;日本,將佔領東北,乃至佔領全中國,作為其建立所謂“東亞共榮圈”(殖民勢力範圍)的必竟首步。 近兩

2025-09-08 16:10:16

  王黎明是我50多年朋友,记得从小学到中学,再到中专,都是一个学校的校友,寒窗十二年,共守同一学校。  孩提交往时,记得他戴一副眼镜,那年月,能戴得起眼镜,家中该是有点身份的呢。

2025-09-08 09:37:13

天安门前踢正步, 不怕困难不怕苦。 脸上晒痕当奖章, 万里河山军民守。

2025-09-08 09:35:43

  执笔为杖,书写山河热土;以汤为名,沸腾故乡情深。  【大赛背景与宗旨】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伟大时代,每一个村庄都蕴藏着独特的物产与动人的故事。略阳“村长乌

2025-09-08 09:32:16

  晨雾还没褪尽北欧的凉意,手机屏幕突然亮起——从遥远的山城宝鸡发来短信,孙女降生在高新医院。那一刻,“水上美都”斯德哥尔摩的阳光恰好穿透云层,落在

2025-09-08 09:20:29

  北欧于我而言,既遥远又神秘。潜意识里对它的印象,多与瑞典相关——皆因诺贝尔奖的分量,这也难怪,多年来总揣着个念想:要去北欧走一趟,看看那里的风土人情,瞧瞧这&ldq

2025-09-08 09:03:17

曾经引得万人迷, 如今残枝悄入尘。 秋风渐凉人为稀, 唯有根藏沃土深。 挖藕农民满浊痕, 洗尽淤泥见连理。 用它煲汤数第一, 奉献自身有谁记?! 落叶归根化作肥, 明年夏天更美丽!

2025-09-08 08:56:18

新闻动态

公益明星

榜样人物

草根故事

热门标签

关于我们

西北建设网是《西北建设》杂志社的新闻门户网站;《西北建设网》是由中国国际出版社主办、西北建设杂志社编印出版、陕西省三秦市政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协办。

版权声明

凡本网站注明“来源:西北建设杂志社-西北建设 ”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交流与合作

合作:029-33567925

热线:029-33567925

-:-

  • 官方微信

. . . .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957-9384 . . .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33567925 举报信箱:xbjs#vip.qq.com 西北建设杂志社客服:029-33567925

关于杂志 关于网站 招聘英才 管理团队 广告合作 章程 标签云 人员查询 网站地图
许可证编号:HK18005866号 @版权所有 西北建设杂志社 HK 61040202000415